找到相关内容637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

    了榜样,这些诗篇极力讴歌孝子孝行,  无可置疑地表明了孝道在周人道德观中占有极重要地位。  西周孝道的盛行与在上位者提倡有密切,这也是与夏  商孝道发展不同之处,当时,孝友不止被视为伦常要道,亦是...俗称为鬼节,中元节于是和盂兰  盆会统一起来。民间在中元节这天,寺院均设盂兰盆会,向施  主募财物,和尚为之诵经,荐亡渡鬼,寺院选印有目莲救母  的经咒出售,街上亦卖冥器、纸衣等,人们还以高长的竹竿...

    王志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370925.html
  • 宋代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

    之事,正史未及,其它数据也未见。其与佛教之唯  一是曾寄寓僧舍,梦见来和天尊。  二十页  后事襄王(真宗),乃以为来和天尊现世。【注五三】杨砺与佛教界当  有其它关系,但因史料无征,也不便多予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870930.html
  • 蔡耀明:《大般若经·第二会》的严净/清净 (2)

    第二会为中心〉,《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》第7卷第1期(1997年3月),页109-142。   注4   少数值得一提的作品包括:土屋松荣,〈净土教思想?诸问题(Ⅰ):〈般若经〉??????〉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3571037.html
  • 大般涅槃经中的涅盘思想

    而这两个问题,又都在佛陀的  大般涅盘。序品和纯陀品的发端,即记述云,世尊临欲涅盘  ,众弟子们哀号痛叹,搥胸不已,以为佛之将灭,世间空虚  ,纯陀更因此竟怀疑 (注1),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...39页  」来证明众生与圣者的平等性相,而此与佛性「本未见时,  应是无常,若本无常,后亦应尔」的问题有何呢。又与  「本有今无,本无今有,三世有法,无有是处」的问题有何  关系呢﹖本有今无一偈的...

    张曼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5371059.html
  • 玄学思想与般若思想之交融

    而为「言意之辨」之方法。王弼即运用此「言意」之观念  ,以解释儒道两家之著作,而建立方法论之基础与玄学思想  之体系。  再者,「言意之辨」或「得意忘言」之说,与佛学亦有  ,盖沙门义学与魏晋玄理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771158.html
  • 颜尚文: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(2)

    然各宗消长亦与政治  社会有密切。只有极少数的宗派才能为社会普遍接受,必  有其故?  佛教思想可以推动中华学术的各种巨大变迁,此为汤  氏睿智所抉择出者,然社会经济因素也有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基  本作用,为史家所不能忽略。汤着固然不乏论述佛教与政治、  社会、经济等关系,然仍嫌过少,且非其论说之主旨。因此  从社会学等新的观点来看是有必要的,或许晚近的「宗教社会  学」(注一0七)各种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471191.html
  • 早期中国佛教的大乘小乘观

    的  小乘观,我认为这独特的小乘观与中国本土学术中的小学有  所。 五、讨论罗什的译经及其所引进印度大乘佛教的大  乘、小乘观。 这是中国佛教徒第一次正确地了解印度大乘佛  教的「大乘」与「小乘」...入经序:「(此经)取证则拔三结,住寿  成道,径至应真,此乃大乘之舟橶,泥洹之路。 」  出三藏记集,卷六,同上,页 44 下一 45 上。 但是  法经的众经目录(卷三, 大正藏 LV,页 128...

    周伯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571348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

    形式是中观学的二谛说展转变迁而来。如上文所述,三自性与五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,而五法与声闻佛教的相承关系不言而明。但并不是说二谛说与三性说没有,实则中观二谛说对唯识三性说的影响是深刻的,它给予三性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273506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2)

    的  或行为的,而后者则可以是存有论的,而二者之间却不一  定有其逻辑的。  页193  论书之际,惯用的一种注释手法),或改写为 "`suunyataa-`sabdasya  artha" 的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573947.html
  •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: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

    。因为从原始佛教以来,释迦牟尼讲三法印——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所以“我”的观点在佛教传统里一直是negative,跟“我执”在一起。如果提出“无相的自我”,这跟原始佛教还有整个佛教传统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973952.html